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摄影报道
9月7日,第三届中欧生命科学发展与合作论坛在蓉举行。论坛的主题是“中欧互动·生命科学·融合发展·造福世界”,着力探讨中欧生命科学发展与合作,重点沟通、交流干细胞的基础研究、应用转化、医疗服务、医养医美等前沿课题;共同探讨干细胞在抗衰、整形医美、医疗康养等领域的发展创新,以及前沿生物医疗技术研究下的大健康前沿理念、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沿创新。
hga035登录教授方正锋接受专访。魏冯摄。
7日下午,hga035登录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皇冠hga020经理方正锋带来演讲《从农田到餐桌—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》。随后,记者围绕如何看待直播带货卖农产品、有机食品是否更健康等话题,专访方正锋。
记者:当前,直播看菜园果园、主播带货农产品、朋友圈代购农产品已不鲜见,但产品良莠不齐。您如何看待这种新兴的农产品带货模式?
方正锋:直播带货、网络直销农产品,能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,是这个时代的产物。从小处说,这种形式是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进行推广,便于去掉中间环节,也同时减少了交易成本;从大处说,能助推一些偏远地区农产品的销售,带动乡村振兴。但还是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——从农户手上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,谁来保证农产品本身合格?谁来保证运输安全?当前,还缺乏更细化的监管手段和措施。
记者:就在9月1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(修订草案)》,全面落实食品药品安全“四个最严”要求,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管控,相关修订条款包括监管对象实现全覆盖(将个体农户、家庭农场等纳入法律调整范围)、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、高风险农产品实施强制性追溯等,您印象深刻的是哪个变化?为什么?
方正锋:是“监管对象实现全覆盖”这个修订内容,相当于是将个体农户、家庭农场等纳入法律调整范围,由原来只管企业和合作社,扩大到覆盖所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。农村基数大,个体户、家庭农场在农产品经营中数量庞大,在农产品生产中占大比例,针对个体户、家庭农场的处罚力度此前不够大,违法成本相对低,个体户、家庭农场的监管处于“真空地带”,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安全隐患。一旦“监管对象实现全覆盖”后,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将有了法律保障,我们还可以从这些个体户、家庭农场(包括企业、专合社)中,去挖掘一批经得起检验的优秀农产品,树立典型,增强大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。
记者:食用农产品是食品生产的主要原料,其质量安全最终决定食品安全。从农田到餐桌,涉及产地环境、生产、收获、加工、贮藏、运输、销售、监管等环节,近年四川乃至国内,哪些环节有明显优化升级?哪些问题是需要关注的?
方正锋:四川乃至全国来看,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逐年提升的,农产品源头的质量监控和产地环境都有改善。背后有几个原因:一个是2020年7月1日,我国“饲料禁抗”大幕拉开,12种促生长药物饲料添加剂(AGP)全面退出历史舞台,我国正式开启饲料无抗新时代;一个是近年来,我国对环保问题高度重视,多地也在积极采取一系列环境治理举措。
但现在,还是要注意农药使用问题。在种植上,农药用的范围仍然比较广,比如种植之前,部分农民习惯用农药拌种来防治地下害虫,生长期也可能会喷洒除草剂、杀虫剂、杀菌剂等,这些过程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;在养殖上,尽管现在饲料端已经全面禁抗,但养殖端仍然可以使用抗生素,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改善养殖环境条件、加强科技投入,通过营养调控等方法整体提高牲畜的健康水平。
记者:当前,人们的注意力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、吃得安全。您认为国民对于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诉求和痛点是什么?不少农产品打上了“有机”的标签,不少居民觉得有机农产品更安全、更营养,您如何看?
方正锋:当前人们对于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诉求和痛点,都可以回归到一个问题——如何判别和购买到真正安全与营养健康的食品?这个问号,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目前食品安全的监管缺乏某种程度的信任;另一方面,也凸显了营养健康知识还宣传得不够多、不够广。打个比方,天然的产品就不等于是无害的,可能这个产品本身种植地的土壤土质也不好,也没有产地安全监测,也无法排除是否有重金属超标等。
有机农产品,的确比一般的绿色食品更营养更安全更健康,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,但它对空气、水源、土壤、种植过程的要求比较高。一些企业、一些协会也在做尝试和推广,但大面积推广还需要时间。
新闻链接:https://cbgc.scol.com.cn/news/2013634?app_id=cbgc&from=iosapp